福建莆田80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1、本工程选择机械炉排炉作为本工程的推荐炉型,余热锅炉蒸汽参数为中温中压(4MPa,400℃)。
2、本工程焚烧烟气处理系统满足《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标准,二恶英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垃圾焚烧发电厂拟定规模为日焚烧垃圾800吨/日,余热锅炉和汽轮发电机组配置为中温中压,焚烧发电厂设置2台400t/d的焚烧炉,余热锅炉2台,单台锅炉蒸发量26t/h,汽轮发电机组为12MW凝汽式机组。
4、本报告通过投资估算和经济分析表明,本项目具有一定的财务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本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5、本项目建成后根据垃圾热值的不同,年最多可向电网送电48×106kW.h
本报告按照技术先进、环保达标、安全卫生、运行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确定建设方案,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编制报告重点遵循以下原则:
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在实现清洁生产的前提下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为降低工程造价,采用国内先进焚烧技术和关键设备,在保证技术先进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节省一次性投资。
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污染物排放指标采用较高标准,需一定程度上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节约用地、用水,避免资源的浪费。
本工程系现代化的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尽可能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水平。
厂区建筑物及总平面布置按现代化工厂模式配置。
报告目录
第1章 项目总论 17
1.1 项目背景 17
1.1.1 项目名称 17
1.1.2 项目承办单位及负责人 17
1.1.3 项目拟建地点 17
1.1.4 项目建设内容 17
1.1.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依据 18
1.1.6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原则 18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9
1.2.1 主要研究结论 19
1.2.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9
1.2.3 建议 20
第2章 项目背景和投资必要性 21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1
2.2 投资必要性 22
2.2.1 本项目是完善平原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的措施之一 22
2.2.2 本项目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22
2.2.2.1 影响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水平 22
2.2.2.2 污染大气环境 22
2.2.2.3 威胁地面水、地下水水质 23
2.2.2.4 危害农田土壤 23
2.2.2.5 为蚊蝇,老鼠和病原菌提供温床 23
2.2.3 本项目的建设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腾飞的需要 23
2.3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24
2.3.1 符合《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24
2.3.2 当地政府对垃圾焚烧项目的支持 24
2.3.3 平原县已具备发展垃圾焚烧发电的条件 24
第3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26
3.1 垃圾发电国内市场分析 26
3.1.1 焚烧处理技术在我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6
3.1.2 炉排炉与流化床焚烧发电处理工艺细分国内市场 27
3.1.3 全国垃圾发电区域市场点评: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垃圾焚烧处理以东部为主 27
3.1.4 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前景:2008~2015年迎来垃圾焚烧发电黄金时期 28
3.2 垃圾副产品市场分析 29
3.2.1 有机营养成分的市场分析 29
3.2.2 塑料颗粒及地面砖的市场分析 32
第4章 平原县概况 34
4.1 自然条件 34
4.1.1 地理位置 34
4.1.2 地质、地震 35
4.1.3 气候 35
4.1.4 水文 35
4.2 社会经济概况 36
4.2.1 农业 36
4.2.2 工业 36
4.2.3 建设环保 37
4.2.4 交通、邮电 37
4.2.5 社会生活 37
第5章 建设条件厂址选择 39
5.1 平原县垃圾处理现状及规划 39
5.1.1 垃圾处理现状 39
5.1.2 垃圾处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39
5.2 垃圾成分 40
5.2.1 现状垃圾成分 40
5.2.2 平原县垃圾热值确定 40
5.3 厂址选择 41
5.3.1 选址的基本要求 41
5.3.2 厂址情况 41
第6章 焚烧工艺方案论证 43
6.1 焚烧炉炉型选择 43
6.2 焚烧生产线的配置 46
6.3 汽轮发电机组的配置 48
6.4 烟气净化方案 49
6.4.1 烟气排放指标的确定 49
6.4.2 酸性气体脱除工艺的确定 50
6.4.2.1 干法除酸 50
6.4.2.2 半干法除酸 50
6.4.2.3 湿式洗涤塔 51
6.4.3 除尘工艺的确定 52
6.4.3.1 静电除尘器 52
6.4.3.2 袋式除尘器 52
6.4.4 重金属及二恶英去除工艺的确定 54
6.4.5 NOx去除工艺的确定 54
6.4.5.1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54
6.4.5.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55
6.5 垃圾处理工艺流程 56
第7章 工程方案设计 57
7.1 总平面布置 57
7.1.1 总体方案设计的原则 57
7.1.2 厂区面积 57
7.1.3 总平面布置 57
7.1.3.1 功能分区 57
7.1.3.2 主要项目 58
7.1.4 景观与环境 58
7.1.5 交通运输 59
7.1.5.1 厂区交通 59
7.1.5.2 厂区运输量 59
7.1.6 厂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60
7.2 垃圾接收及贮存 60
7.2.1 称量 60
7.2.2 垃圾卸料平台 61
7.2.3 垃圾卸料口设置 61
7.2.4 垃圾贮坑 61
7.2.5 垃圾吊车 63
7.2.6 吊车控制室 64
7.3 垃圾焚烧系统 64
7.3.1 进料系统 64
7.3.2 焚烧炉 65
7.3.3 点火及助燃系统 67
7.3.4 焚烧炉液压传动系统 68
7.3.5 燃烧空气系统 68
7.4 余热锅炉系统 69
7.4.1 概述 69
7.4.2 余热锅炉流程 69
7.4.3 余热锅炉结构 71
7.4.4 余热锅炉的设计参数 73
7.5 烟气净化系统 73
7.5.1 工艺流程及技术特点 73
7.5.2 石灰浆制备系统 74
7.5.3 旋转喷雾反应塔 75
7.5.4 袋式除尘器 76
7.5.5 氮氧化物的去除 78
7.5.6 活性炭喷射系统 78
7.6 汽轮发电系统 79
7.6.1 设计原则 79
7.6.2 汽轮发电机组参数 79
7.6.3 热力系统 80
7.6.3.1 主蒸汽系统 81
7.6.3.2 主给水系统 81
7.6.3.3 汽轮机抽汽系统 82
7.6.3.4 主凝结水系统 82
7.6.3.5 化学补充水系统 82
7.6.3.6 全厂排污系统 82
7.6.3.7 疏放水系统 82
7.6.3.8 厂内循环水系统 83
7.6.3.9 锅炉房和汽轮机机厂房内工业水和冷却水系统 83
7.6.4 运行方式 83
7.6.5 汽机间及给水除氧间布置 84
7.6.6 运行工况技术经济指标 84
7.7 电气系统 84
7.7.1 电气设计内容和原则 84
7.7.1.1 电气设计范围 84
7.7.1.2 设计原则 85
7.7.2 接入系统 85
7.7.2.1 周边电力系统概述 85
7.7.2.2 接入系统方案选择 85
7.7.2.3 计量与测量 85
7.7.3 发电机电压选择 85
7.7.4 电气主接线 86
7.7.5 同期点设置 86
7.7.6 厂用电负荷 86
7.7.7 厂用电接线 86
7.7.8 主要设备选型 87
7.7.9 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 87
7.7.10 直流系统 87
7.7.11 电气设备布置 88
7.7.12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88
7.7.13 电动机控制 88
7.7.14 照明和检修回路 88
7.7.14.1 照明 88
7.7.14.2 检修回路 89
7.7.15 电缆敷设 89
7.7.16 电气修理和试验 89
7.7.17 电气消防 89
7.7.17.1 消防系统 89
7.7.17.2 广播系统 89
7.7.18 电信 89
7.7.18.1 系统调度 89
7.7.18.2 电话系统 90
7.7.18.3 无线对讲系统 90
7.8 仪表及自动控制 90
7.8.1 设计总则 90
7.8.2 主控系统 91
7.8.2.1 工艺控制 91
7.8.2.2 工艺控制系统的构成 91
7.8.2.3 系统配置 94
7.8.3 工厂相关控制系统 95
7.8.3.1 可燃气体监测系统 95
7.8.3.2 工业电视监视系统 95
7.8.3.3 电气设备监控系统 95
7.8.3.4 保护和联锁系统 96
7.8.4 电源与气源 96
7.8.5 仪表选型 96
7.8.5.1 工业电视系统与大屏幕 97
7.8.5.2 现场仪表 97
7.8.6 中央控制室与电子设备间 98
7.9 给排水系统 99
7.9.1 设计依据 99
7.9.2 设计范围 99
7.9.3 水源及需水量 99
7.9.3.1 水源 99
7.9.3.2 用水量设计 100
7.9.4 给水工程 101
7.9.4.1 给水系统 101
7.9.4.2 地表水给水系统工艺设计 102
7.9.5 化学水系统 103
7.9.6 循环冷却水系统 105
7.9.7 消防给水系统 105
7.9.7.1 消防水量 105
7.9.7.2 消防给水系统 105
7.9.8 排水工程 106
7.9.8.1 生活废水处理工艺 106
7.9.8.2 化学污水处理 107
7.10 渗沥液处理系统 108
7.10.1 水质水量 108
7.10.1.1 水量 108
7.10.1.2 水质 108
7.10.2 渗沥液处理方式的选择 109
7.10.3 渗沥液排放标准的确定 110
7.10.4 处理工艺的选择 112
7.10.4.1 处理工艺确定原则 112
7.10.4.2 处理工艺比选 113
7.10.5 工艺流程 114
7.10.5.1 氨吹脱系统 115
7.10.5.2 进水过滤系统 115
7.10.5.3 膜生化反应器系统 115
7.10.5.4 生化剩余污泥处理系统 116
7.10.6 渗沥液回喷系统设计 116
7.11 灰渣处理系统 117
7.11.1 炉渣处理 117
7.11.2 飞灰处理 117
7.12 辅助生产系统 119
7.12.1 辅助燃料区 119
7.12.2 压缩空气站 119
7.12.3 机修 119
7.12.4 仓库 119
7.13 厂房建筑与结构 120
7.13.1 概述 120
7.13.2 焚烧主厂房 120
7.13.3 主要结构形式 122
7.13.4 基础方案的设计 122
7.14 通风与空气调节 122
7.15 除臭 123
7.15.1 设计依据和原则 123
7.15.1.1 设计依据 123
7.15.1.2 设计原则 124
7.15.2 卸料大厅 124
7.15.3 垃圾仓除臭 124
7.15.3.1 焚烧炉正常运行时的除臭方案 124
7.15.3.2 焚烧炉停炉时的除臭方案 125
7.15.3.3 垃圾渗滤液收集室送、排风 125
7.16 辅助文化教育设施 125
第8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 126
8.1 建厂地区环境现状 126
8.2 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 126
8.2.1 大气污染物 126
8.2.2 废水 126
8.2.3 噪声 127
8.2.4 恶臭 127
8.2.5 炉渣、飞灰 127
8.3 本工程对环境影响 127
8.4 采用环境保护标准 128
8.4.1 烟气排放标准 128
8.4.2 废水排放标准 128
8.4.3 噪音标准 129
8.4.4 恶臭控制 130
8.4.5 飞灰控制 130
8.5 污染物治理措施 131
8.5.1 大气污染物 131
8.5.2 废水 132
8.5.3 噪声 133
8.5.4 恶臭 133
8.5.5 炉渣、飞灰 134
8.6 环境影响初步分析 134
8.7 环境管理及监测 134
8.7.1 环境监测机构 134
8.7.2 环境监测计划 134
第9章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136
9.1 设计依据 136
9.2 主要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136
9.2.1 主要职业危险、危害综述 136
9.2.2 自然危害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136
9.2.2.1 防暑防寒 136
9.2.2.2 防雷击 136
9.2.2.3 防洪 137
9.2.2.4 抗震 137
9.2.3 生产危害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137
9.2.3.1 防臭气 137
9.2.3.2 防粉尘 137
9.2.3.3 防毒、防化学伤害 138
9.2.3.4 防噪音 138
9.2.3.5 防火防爆 138
9.2.3.6 电气设施防电伤 138
9.2.4 其它安全防范措施 139
9.3 劳动卫生措施 139
9.3.1 给水卫生 139
9.3.2 工作照明 139
9.3.3 自动化水平 139
9.3.4 厂区保洁 139
9.3.5 绿化 140
9.3.6 定期体检 140
9.4 安全卫生机构 140
9.5 应急措施 140
9.5.1 设备故障 140
9.5.2 接入系统线路故障: 140
9.5.3 变压器故障应对措施 141
9.6 预期效果 141
第10章 节能 142
10.1 主要节能措施 142
10.1.1 工艺系统主要节能措施 142
10.1.2 电气系统主要节能措施 142
10.2 效益评价 143
第11章 消防 144
11.1 消防设计范围 144
11.2 生产厂房火灾危险类别 144
11.3 主要设计原则 144
11.4 消防设施 144
11.4.1 消防给水系统 144
11.4.2 消防系统 145
11.4.3 灭火器系统 145
11.4.4 火灾报警系统 145
11.5 主要防火措施 145
11.5.1 润滑油系统 145
11.5.2 油罐 145
11.5.3 垃圾贮坑 145
11.5.4 电器设施 146
第12章 管理机构和劳动定员 147
12.1 组织机构 147
12.2 工作制度和劳动定员 147
12.3 人员组成和培训 148
12.3.1 人员组成 148
12.3.2 人员培训 149
第13章 工程实施与进度安排 150
13.1 项目实施 150
13.2 进度安排 150
第14章 投资估算 152
14.1 编制范围及依据 152
14.2 编制说明 152
14.3 投资估算 152
14.3.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153
14.3.2 铺底流动资金估算 154
第15章 经济分析 155
15.1 概述 155
15.1.1 项目概况 155
15.1.2 编制依据 155
15.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5
15.2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155
15.2.1 项目财务评价计算期 155
15.2.2 运行负荷 156
15.2.3 项目总投资 156
15.2.4 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156
15.2.5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形成 157
15.2.6 生产成本 157
15.3 财务分析与评价 158
15.3.1 收入及利润预测 158
15.3.2 税金 159
15.3.3 利润估算 159
15.3.4 盈利能力分析 159
15.3.5 项目清偿能力分析 160
15.4 经济分析(定性分析) 160
15.5 不确定性分析 160
15.5.1 盈亏平衡分析 160
15.5.2 敏感性分析 161
15.6 结论 162
第16章 结论和建议 163
16.1 结论 163
16.2 建议 163
附表1 流动资金估算表(万元) 165
附表2 固定资产折旧表 166
附表3 总成本费用表 167
附表4 营业收入、营业税及附加估算表 168
附表5 损益表 169
附表6 利润分配表(万元) 170
附表7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万元) 171
附表8 资产负债表(万元) 173
附表9 资金来源及应用表(万元) 175
|